寻找圣杯
作者:咕噜
上一次写类似的文章已经是2015年10月了,看到币乎的小伙伴有人转载《为什么投资区块链》。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比特币是245美元;今天,7880美元。32倍。建议读者先读一下2015年的这篇文章,这样能更好地理解思路和脉络。
为什么不写呢?不写,是因为谨记了长者“闷声发大财”的教诲,哈哈哈。说真的,不写,是因为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别人赚钱不会分你一分钱,亏了就骂你,还找你麻烦。这个教训是在比特股上吸取的,所以,2014年夏天以太坊ICO的时候,虽然极其看好,但没有公开支持和宣传,自己默默参与就行了。但是因为如此看好,以至于还是没忍住,鼓动了身边一些朋友参与了以太坊的ICO。
我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区块链的第一属性是共识,是社区性,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那么,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A)充值信仰,帮助币乎小伙伴们更安心地度过冬天;B)窥探未来一二。
说到冬天,各项数据显示,大概率讲,最严寒的冬天还没有到来。真正的底部通常是不会满大街地有人喊抄底的;底部通常是很冷清的。这是历史经验,不一定适用未来。对于真正的长期投资者,什么时候是底部,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寻找那些确定性的未来。对于投资,只要抓住一两点确定性,就够了。
先说结论:
- 1)4年内,加密资产总市值逼近或超过黄金,目前黄金的总市值是8万亿美元。
- 2)4年内,某个智能合约平台的总市值超越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目前是苹果公司,9382亿美元。也就是,单个智能合约平台基础通证的总市值超1万亿美元。
- 3)8年内,基于区块链的超级应用出现,单个项目的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
为什么是4年和8年,因为从比特币的历史数据看,最长一次周期是48个月,从2013年12月到2017年12月,最长的两次波峰之间是4年。过去的4次波峰分别出现在2011年6月(30美元)、2013年4月(266美元)、2013年12月(1243美元)、2017年12月(19188美元),平均周期是26个月。从上一个波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7个月,从现在开始算,4年内至少会再出现一次波峰,出现两次波峰的可能性非常大。8年,大概率会经历3-4次周期。比特币每4年产量减半,奥运会和世界杯都是每4年举办一次,闰年也是4年一次,是不是巧合呢?如果把自己的时间尺度调整到4年,而不是4天,那么你将能更从容地参与区块链事业。4年不长的,就是读个大学本科而已嘛。
结论一
先说第一个结论:4年内,加密资产总市值逼近或超过黄金,目前黄金的总市值是8万亿美元。从2011年6月到2017年12月,一共78个月,比特币价格每月增长的几何平均数为8.64%,如果按照历史的涨幅推算未来,那么未来4年大概是53倍,今天比特币的总流通市值为1400亿美元,1400亿 *53=74200亿,也就是7.42万亿美元。考虑到比特币占总体数字货币的市值一直在下降,从2011年的95%以上,到今天的52%(包含BCH的市值),从大时间跨度上看,比特币占总体加密资产的市值仍然会继续下降。假设4年后将为30%,那么估算总体数字资产的市值为 7.42万亿 / 0.3 = 24.7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可能会过于乐观,因为前提假设是加密资产在未来4年仍然会按照过去的指数级增长。
我们从另一些维度来看24.7万亿美元这个数字。目前,美元的M2为14.1万亿美元(https://tradingeconomics.com/united-states/money-supply-m2),2017年全球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79.2万亿美元(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CM.MKT.LCAP.CD?view=chart),2016年全球房地产市场总市值217万亿美元(http://fortune.com/2016/01/26/rea-estate-global-economy/)。目前为止,曾经持有过加密资产的人,3000万人是一个不错的猜测,根据coinbase的数据。截止2017年12月,全球人口为76.3亿,互联网用户为41.6亿(https://www.internetworldstats.com/stats.htm),加密资产在互联网用户中的渗透率为0.7%,全球人口渗透率为0.4%,我们仍然处于创新者(Innovators)的阶段,早期使用者(Early Adopters)阶段的门槛是2.5%。今天coinmarketcap.com显示加密资产总市值为2871亿美元,距离24.7万亿美元还有86倍的差距。0.7%*86=60.2%,也就是,要到达24.7万亿美元,需要到晚期期大多数(Late Majority)的阶段,而且可能还不够,因为我们今天的加密资产总市值已经包含了非常多的未来增长的预期,可以说大部分是未来增长的预期。我不认为4年时间互联网用户的渗透率能达到50%。因此,24.7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太过乐观。同样的,比特币4年后市值到达7.42万亿美元,这样的推算也同样过于乐观。
对24.7万亿这个数打3折,7.4万亿美元,会更贴近现实,也就是差不多目前黄金的总市值。我们再来计算一下,7.4万亿 / 2871亿 = 25.8倍,0.7%*25.8=18.06%,也就是介于早期使用者(Early Adopters)和早期大多数(Early Majority)的阶段,考虑到目前估值已经包含了很多的未来增长预期,早期大多数(Early Majority)的阶段是合理的预测。这个看上去就更靠谱了。
因此结论一:4年内,加密资产总市值逼近或超过黄金。这个结论的可信度,我认为90%。
结论二
再说说结论二:4年内,单个智能合约平台的基础通证的总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这个结论只做大致阐述。
目前以太坊作为第一大智能合约平台,占加密资产总市值的16.1%。假设这个比例保持不变,那么根据结论一,7.4万亿 * 16.1% = 1.1914万亿,大约1.2万亿美元。请注意,我没有说以太坊在4年后为成为1.2万亿美元市值,请勿混淆。
超大规模的智能合约平台,是我们要寻找的圣杯之一。目前的智能合约平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规模和容量问题,最最重要和急迫,没有之一。规模和容量,翻译成技术语言,就是可扩展性(scalability)和吞吐量(throughput)。超大容量意味着使用便宜,使用便宜才会带来应用的爆发。4G的手机流量变得便宜,才开启了类似于抖音的短视频类的应用流行,在这之前是图文、电商、打车等应用为主。类比于目前的智能合约平台,现在只能处理文字,所以只能做电子邮件之类的应用,例如通证转账等,顶多还能搞个以太猫。
现在的智能合约平台,有点类似于早期的服务托管,20个网站都架设在同一台服务器上,共享计算、存储、带宽等资源,当一个网站的访问量爆发时,就会严重影响其他网站的正常提供服务。以太坊用来分配资源的方式是“价高者得”;EOS的方式是出售所有权,保障最低的使用份额,当其他人闲置不用的时候,可以超出最低份额多使用一些资源。
扩大规模只有2种方式:Scale-up(向上扩展)和Scale-out(向外扩展)。Scale-up指的是提升单台服务器的性能,加强单台服务器的CPU、内存、带宽等资源,EOS是通过牺牲去中心化的方式换取Scale-up。当然,其他的基础改进也能实现Scale-up,例如提升智能合约处理层的效率,Web Assembly是整个行业的趋势,以太坊、EOS、Dfinity等都会支持Web Assembly。Scale-out指的是增加服务器的数量,在区块链领域指的是分片(Sharding)、侧链、二层网络(Plasma、闪电/雷电网络等)。Scale-out是智能合约平台实现超大规模应用的终极出路,因为Scale-up的提升空间是有限的,受制于硬件、通讯效率等;而Scale-out的空间则高得多,只要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以太坊2.0追求的无限扩容,EOS声明的每秒100万的吞吐量,都是指的Scale-out实现后的结果。
那么,智能合约平台之间的竞争,在可预见的将来,主要是容量和规模的竞争,这就为我们寻找圣杯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指标。虽然还有一些其他竞争指标,但容量和规模是压倒性的。
今后的智能合约平台会朝着目前的服务托管的业态发展—— 虚拟化和云,例如现在使用的VPS。今后随着智能合约平台的成熟,当分片/侧链之间的通讯足够快、足够好、足够便宜的时候,那么dApp会倾向于单独使用一个分片/侧链,而不与其他dApp共享计算、存储、带宽资源,非常类似于我们现在的VPS。
注意,这里说的智能合约平台,包括了去中心存储,因为今后的主流智能合约平台都会提供去中心化存储服务,这是一种基础服务,无需赘言。
Kyle Samani认为,智能合约平台的网络效应并没有像操作系统那么强,甚至毫无网络效应,因为它们没有锁定终端用户,而更像是编程语言(https://multicoin.capital/2017/08/28/smart-contract-network-effect-fallacy/ 编者注:此文中译见此。)。我倾向于同意这个观点,但没有他那么绝对,毕竟现在交易所上线ERC20的通证确实是非常方便的,别的一些基础设施也是可以共用的,所以还是有网络效应的。另外,同一个体系里分片/侧链之间的通讯效率和成本会优于跨体系的跨链通讯,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在同一个体系里的dApp之间的协作就会更方便,这就有点像城市,而城市越大越容易促成内部协作。城市是有网络效应的,它的网络效应指数为1.15,城市的产出正比于人口^1.15,参考万维钢的《精英日课》第128期。
另外,Kyle Samani自己也同意,某个或某些智能合约平台会变得如此常用和有用,以至于人们会将他们的基础通证用作通用的价值存储的媒介(有用性理论,Utility Hypothesis)。通用的价值存储是Kyle认为的圣杯,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价值存储的需求在当今的人类社会估值应该在几十万亿美元。但是考虑到价值储存的网络效应不是最强的那种(https://multicoin.capital/2018/05/09/on-the-network-effects-of-stores-of-value/),那么这个世界今后会存在多种通用的价值存储的媒介。
根据上面2个段落的分析,再结合一开始我们得出的1.2万亿美元的历史数据推演的结果,我认为“结论二”是站得住脚的:4年内,单个智能合约平台的基础通证的总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这个结论的可信度可以打70分。
结论三
8年内,基于区块链的超级应用出现,单个项目的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这个结论有点像一次长距离射击(long shot),并没有太大把握,毕竟未来时间太远,而且要基于智能合约平台技术的成熟,有前置条件。那么,暂且给这个结论设置可信度为50%吧。
来说说理由。首先,区块链会是全球性的协作,那么超级dApp也会是全球性的。目前苹果(9382亿美元)、Google(8564亿美元)这样的跨国公司的市值都已经逼近1万亿美元,如果把一条公有链比作一个国家的话,那么超级dApp就像是跨国公司,他们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条公有链。之前已经阐述,智能合约平台具有一定的网络效应,但不是超强的网络效应,那么,未来的格局不会极端分散,但也不会是一条链统治世界(英文术语是,one chain to rule them all ^_^)。并且,公有链之间一定会有跨链的沟通机制,所以超级dApp大概率上是基于多链的,而不是基于某一单链,毕竟你看,微信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了。
dApp的圣杯预测,其实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时间距离太远了,就像1997年的时候,是无法预测会出现滴滴打车、微信这样的应用的。潜在的dApp圣杯一定是从根本上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的那些应用,它们具有普世性。
发挥想象力,我觉得可能的dApp圣杯:
- 1)基于算法的稳定币,实现去中心化的全球央行。
- 2)比特币本身。
- 3)基于密码学的身份体系,例如自主身份(Self-soveignein Identity),以及衍生出来的信任网络(Web-of-Trust)。
简单来说说理由。
关于1),先说一个事实—— 美元是这个世界目前做得最值钱的产品,市场给它的估值是14.1万亿美元(美元的M2)。是的,货币是一种产品,美元的产品经理是美联储。美元满足了对货币稳定的需求;另外,它是高可用的,基础设置完备,拥有完善的全球支付体系。但是美元是有缺点的:A)它是有主货币,“有主”就意味着压迫和不公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B)它的全球支付体系在区块链技术面前,落伍了,当然基础设施也是可升级的,但根据历史经验,通常是不太可能快速升级成功的,参考柯达公司。抽象地去看,央行其实是一套算法,每个央行的算法想实现的目标略微不同,例如美联储的三大目标:物价稳定,控制通胀率在2%;促进最大可持续性的就业率;温和的长期利率。基于算法的去中心化全球央行,与美联储的目标肯定会不一样。基于区块链的算法稳定币项目有MakerDao、Phi、Basecoin等,目前的项目更多是稳定币的属性,央行属性偏少。如果要超过1万亿美元,则需要更多央行属性。关于这方面,行业正在做有益的探索,但预计路途还很遥远。
关于2),有一种说法:如果比特币的市值变得足够大,那么它的币值就会变得足够稳定,以至于可以直接充当货币,用于定价、支付以及价值存储。之前说,货币是一种产品,比特币本身就是一种算法央行,它的算法很简单:发行速度每4年减半,最大总量恒定,为2100万枚。比特币的先发优势,以及结合这套简单的央行算法,是不是足够好,能够让它成为dApp圣杯,只有时间可以证明。
关于3),加密身份体系,我认为是今后web3.0的入口,是每个人的必需品。更进一步讲,加密资产在互联网用户中的渗透以及区块链应用的普及,很大程度需要仰仗加密身份体系的成熟。关于这方面,第一版的币乎白皮书有一些论述,今后还会有更新的白皮书做进一步论述,本文限于篇幅,不做展开。另外,基于加密身份体系的信任网络,能够解决目前看起来无解的假新闻、假信息的问题,因为目前语音和视频都已经可以合成了,并且以假乱真,因此信息需要交叉验证,那么基于信任网络的交叉验证是最可靠的方式。由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信息虚假问题,是全人类即将面临的棘手难题,因此,信任网络意义重大。
总结
- 1)4年内,加密资产总市值逼近或超过黄金,目前黄金的总市值是8万亿美元。可信度90%。
- 2)4年内,单个智能合约平台基础通证的总市值超1万亿美元。可信度70%。
- 3)8年内,基于区块链的超级应用出现,单个项目的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可信度50%。
既然是圣杯(Holy Grail),那就该是价值连城的。我们要寻找的圣杯都超1万亿美元:超大规模智能合约平台,以及全球性的普世dApp应用。1万亿美元表面看上去那样遥不可及,细细想,其实不是。以一句业内黑话结尾:不要让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希望本文给你提供一些信心,帮助更从容地度过即将到来的严冬;希望本文给你提供一些洞见,窥探未来一二。
特别说明:
由于我是币乎创始人的特殊身份,本文点赞获得的收入有参与不正当竞争的嫌疑,因此作者收益将捐赠给币乎社区基金。
延续历史传统,此文无版权诉求,欢迎转载。
转自 币乎
参与讨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