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约网络效应谬论


译文。

市场价格及市值占比似乎暗示,以太坊具有强大的网络效应。以太坊以“世界计算机”自居,这自然要求将其与操作系统进行类比:越多开发者使用以太坊,就有越多用户想要 ETH ,这进一步促进更多开发者使用以太坊,等。

这个类比没有抓住其中动态的细微差别。像以太坊这样的智能合约平台,不应该与操作系统进行类比,而应该与编程语言作类比。

具体而言,操作系统的类比,曲解了供应端(为什么开发者应该选择以太坊)和需求端(为什么用户应该购买 ETH ) 的网络效应。担心网络安全,这是合理的,但通过跨链锚定,这种担心,可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下面,我将逐一讲解这些谬误。

需求方——用户不会在意

操作系统会产生网络效应,因为用户会排斥性地决定使用一个操作系统,而不会选择另一个操作系统。由于用户被锁定于某个操作系统,开发者自然会为此操作系统作开发,这为此操作系统创造了更多更好的应用,从而吸引更多用户……良性循环。

对于区块链,用户不必知道或在意自己正在与哪个区块链进行交互。对于大多数用户,区块链将被抽象为“请输入你的密码以验证你的交易。”(“please enter your password to verify your transaction.”)

作为一个与  dApps 进行交互的用户,你永远不会“看到”区块链。你将看到的是一个 web3 前端,它使用一个工具 ( 如 Parity 或 Metamask )触发链上交易(在下文,我将这些工具称为 web3 客户端 )。虽然 web3 客户端目前还不存在于非以太坊链,但非以太坊链 web3 客户端正在构建中,很快就可以使用,将支持多链。最终,浏览器将原生实现多链 web3 客户端。

当 web3 客户端实现对多链的支持,它们还将集成许多去中心化交易所,如 Shapeshift 和 0x 。作为用户,如果你尝试与一个需要 Stratis 代币的 dApp 进行交互,但你只有 ETH,你的 web3 客户端将会在一个交易所中,实时卖掉你的 ETH ,换成 Stratis 。然后, web3 客户端将这些 Stratis 代币发送到该 dApp 。作为用户,你根本不知道或不在意底层代币。

你的 web3 客户端将生成一个助记种子,用于派生所有受支持链的私钥、公钥和地址。作为用户,你只需要记住或存储一个“密码”,其他一切都是无缝的。

综上所述,作为用户,你不必关心你正在使用什么链或代币。所有 dApp ,不管其底层技术平台是什么,都将可行。所有链和代币的复杂性都将被抽除。

供应端——可互操作代币,使链廉价商品化(INTEROPERABLE TOKENS COMMODITIZE CHAINS)

使用任意两个智能合约平台,代币可以跨链漫步。ETH 将不会局限于以太坊链。NEO 链上可以使用 Stratis 代币,WAVES 链上可以使用 Tezos 代币。

怎么实现?合成代币( Synthetic tokens )。

假设有两个已知智能合约,一个在 ETH 链上,一个在 ETC 链上。如果我想把 X 个 ETH 代币移到 ETC 链上,我就会发送一些 ETH 给 ETH 链上的那个合约,并指定我的 ETC 地址。当那个 ETH 合约接收到我的 ETH ,像 Cosmos 这样的东西会触发 ETC 合约,并将 X 个 ETH 代币释放到我的 ETC 地址。这些合成代币( synthetic tokens )也可以称为 ETH 。这个系统是双向运行的。

(我认识到,这张图并不能正确描述智能合约如何技术性地发布代币「how smart contracts issue tokens on a technical basis」,但它仍然有助说明资产如何跨链转移)

这个功能将拉平链之间的游戏地带。当任一币在任一链上运行时,为什么要关心特定链或特定代币呢?许多复杂性被抽除了。

注意,这一机制有一个明显不利之处:每条链上的 gas 成本,必须用该链的本币支付。然而, gas 成本不应该以百分比为基准来衡量( gas costs shouldn’t be significant on a % basis )。如果有大于 0.1-0.2% 的交易量以 gas 支付,此链本身将很可能失败。根据我以上所提框架,“用户如何为 gas 付费”,这个问题是合理的,但相对代币链抽象的收益而言,影响并不大( If more than .1-.2% of transaction volume is being paid in gas, the chain itself will probably fail. In light of the framework I proposed above, the “how does a user pay for gas?” question is legitimate, but not substantial in impact relative to the gains of token-chain abstraction )。

通过跨链锚定,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当一个代币失去网络价值时,51% 攻击风险会上升。这显然适用于 PoS 共识系统;当矿工基于“挖矿成本 vs 币的价值”,选择挖哪个币时,以上也适用于 PoW 共识系统。

但是,甚至是网络安全风险,也可以通过跨链锚定来降低。以太坊通过 committing merkle roots from child chains to parent chains,从而在 Plasma 中采用这种机制。今天的 Factom : Factom anchors a merkle root of its own chain to every Bitcoin block 。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将开始看到大多数链将自己锚定于其他链上,以此作为降低风险的一种形式。攻击一个网络,将需要攻击所有被其所锚定的网络。这比攻击单一链,要困难得多。

智能合约平台就像编程语言

如果用户不关心底层链,如果代币是即时无缝可交易,如果代币本身可跨链漫步,如果网络安全是可维持的,链之间还有什么区别?基本上,答案会是,开发工具和治理机制。

Stratis 有一个独特的关注点:使 C# 语言开发者尽可能容易地使用区块链进行构建。现在有数百万的 C# 语言开发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不想学习 Solidity 或 Ocaml 。你可能会认为 C# 语言开发者不理性,应该学习专门为区块链设计的语言。比如说,不太可能的是,Stratis 将能够执行形式化验证,因为 C# 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到形式化验证。

另一方面,Javascript 是作为前端语言开发的,但现在它是 Node.js 最流行的后端语言之一(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ack end languages courtesy of Node.js)。有些开发者讨厌像 Javascript 这样的松散类型语言。其他人讨厌静态类型语言,比如 C 语言。

尽管现在,所有主要编程语言,都提供了图灵完备,但市场经验已经展示了,对多编程语言的需求(有独特权衡) ( 可读性,编译 vs 解释型,抽象,内存管理,原生性能、并行性等 ) 。

单一区块链不应支配(dictate)所有智能合约开发相关的规则和机制。由于智能合约平台缺乏强大的网络效应,多智能合约平台将会繁荣。

现在转向治理。

Dash 已有链上治理几年时间。从各方面来看,它似乎运行得相当好。Tezos 提出了 Dash 链上治理的一种变体。Dash 社区正在繁荣、创新和壮大。链上治理可能是区块链一直需要但从未实现过的。

然而,没有任何历史反设事实( historical counterfactuals )证明这一点。过去几年,比特币显然面临着严重的治理挑战,但许多开源项目在缺乏链上治理的情况下,不断发展。Linux kernel,许多 Linux desktops,Firefox,Wikipedia,Chrome( 以及所有其分叉 ),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 (以及所有其分叉),WebRTC,以太坊,以及许多其他开源项目,都在没有“正式利益相关方参与模式”( formal stakeholder engagement model )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

总结

目前市场价格暗示,以太坊将成为智能合约平台失控的市场领导者( runaway market leader )。这不是一个假设。在需求层面,供应层面,及安全层面上,有许多长期趋势,使以太坊大部分已被感知的优势廉价商品化。以太坊将不是唯一的智能合约平台。这不是说以太坊不会留在现在这个位置上,也不是说以太坊将不会继续发展。我可不跟以太坊对赌( I wouldn’t bet against Ethereum )。但是,非以太坊智能合约平台将迎来巨大机遇。以太坊将不会成为统治其他所有平台的那个智能合约平台。

2018.5.9 更新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意识到这篇文章的前提是正确的——智能合约平台几乎没有什么网络效应(smart contract platforms have little if any network effects);但是这篇文章的结论——开发工具很重要,智能合约平台就像编程语言——是不正确的。开发工具和特性也将跨链复制( Dev tooling and features will be copied across chains too)。

作为此文后续,在「 价值存储的网络效应 」中,我认为,实现有意义的网络效应的唯一途径,是使资产同时成为价值储存和交换媒介。

原文:https://multicoin.capital/2017/08/28/smart-contract-network-effect-fallacy/
作者:KYLE SAMANI
编译:Chiu,东林 @ 币未来 biweilai.com